我如何看待家庭教育与外力教育 – 答读者问
最近有位家长问我一个很好、也很时代的问题:如今养娃越来越“精密”——日程排满、兴趣靠报班。我很认同你强调的家庭教育重要性,但你是怎么看待家庭教育和外力教育(学校、兴趣班等)之间的平衡的? 收到这样的提问,我是开心的。但我也意识到,我们之间的分歧并不在“策略层”,而在更底层的“出发点”上。 在回答“如何平衡”之前,我想先退后一步,谈谈我们各自站立的那片世界观土壤。 工程学视角下的“可设计人生” 过去几百年,尤其是近代以来,科学与工程学以其系统性、实用主义与问题解决能力,深刻重塑了人类的生存方式。我们习惯用“设计”和“控制”的逻辑去看待世界:生存环境提升大大增加了宜居性,机械与自动化减少了劳作,训练体系提高了效率——一切似乎都可以被拆解、规划与优化。 在这种逻辑下,孩子也很自然地被视为一个“可以被设计的系统”:孩子几岁启蒙、几岁识字、几岁钢琴,仿佛只要路径正确、时间足够密集,人生就可以被“设计”成型。 它理性、高效、逻辑自洽。也是我这一代家长身上深刻的时代烙印。 但我在持续的阅读与育儿实践中,逐渐触摸到另一些看待生命的视角。 转换视角:从物理与生物学看“人类” 用物理学的视角看:我们的星球,是一个同时满足无数严苛条件才得以孕育生命的奇迹——位于宜居带、拥有稳定自转轴的月球、保护性的磁场和臭氧层、活跃的板块构造……这些条件的同时满足,在可观测宇宙中凤毛麟角。 再用生物学的视角看: 从原核到真核:一次偶然的“吞噬”与共生,创造了所有复杂生命的祖先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:细胞放弃部分“自由”,抱团合作,开启分工与意识诞生的可能 从无性到有性:基因打乱重组,让进化速度指数级提升 直至智人诞生:直立行走、脑容量激增、语言出现,最终点燃文明之火 从科学的视角回看这一切,我能想到的词只有一个:奇迹。 当我们从“奇迹”回看教育 当我们意识到:教育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,不是一个空容器,更不是一个等待打磨的零件, 而是——一个承载了近40亿年生命演化、凝结了无数偶然与必然的生命奇迹。 那么,教育这件事的气质就会发生根本转变。 高度结构化、标准化、以“工具效率”为导向的教育体系,在某种程度上,是对这场生命史诗的低配使用 —— 它把一个经历了宇宙漫长锻造的生命,当成了一枚需要被精准加工的“优秀零件”。 理念与现实的拉锯: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但现实是,我非常清楚:仅有敬畏,并不能消解AI时代的不确定性; 仅有理想,也无法缓解增长叙事崩塌带来的焦虑。 在理念上,我欣赏“奇迹”;在生活中,我则真切体会着践行这种欣赏所带来的压力。 我坚持让大女儿在5岁前、在她没有自发展现出强烈兴趣之前,不上任何兴趣班。这意味着,当她的同龄人在学术、游泳、舞蹈、钢琴班里穿梭时,她的日程表上是大片的“留白”与“瞎玩”。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没有压力。当周遭充斥着“别人家孩子”的对比和“再不学就晚了”的提醒时,很难不怀疑自己:我耽误了她?我为啥坚持自己的做法? 但在实践中,看到她被强迫时的低落与抱怨,我又于心不忍。我模糊地感觉到,我在呵护一个无形却珍贵的东西。随着不断的互动与观察,我慢慢看清了它——它叫 “生命力”。…
Read more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