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al Estate

我如何看待家庭教育与外力教育 – 答读者问

最近有位家长问我一个很好、也很时代的问题:如今养娃越来越“精密”——日程排满、兴趣靠报班。我很认同你强调的家庭教育重要性,但你是怎么看待家庭教育和外力教育(学校、兴趣班等)之间的平衡的? 收到这样的提问,我是开心的。但我也意识到,我们之间的分歧并不在“策略层”,而在更底层的“出发点”上。 在回答“如何平衡”之前,我想先退后一步,谈谈我们各自站立的那片世界观土壤。 工程学视角下的“可设计人生” 过去几百年,尤其是近代以来,科学与工程学以其系统性、实用主义与问题解决能力,深刻重塑了人类的生存方式。我们习惯用“设计”和“控制”的逻辑去看待世界:生存环境提升大大增加了宜居性,机械与自动化减少了劳作,训练体系提高了效率——一切似乎都可以被拆解、规划与优化。 在这种逻辑下,孩子也很自然地被视为一个“可以被设计的系统”:孩子几岁启蒙、几岁识字、几岁钢琴,仿佛只要路径正确、时间足够密集,人生就可以被“设计”成型。 它理性、高效、逻辑自洽。也是我这一代家长身上深刻的时代烙印。 但我在持续的阅读与育儿实践中,逐渐触摸到另一些看待生命的视角。 转换视角:从物理与生物学看“人类” 用物理学的视角看:我们的星球,是一个同时满足无数严苛条件才得以孕育生命的奇迹——位于宜居带、拥有稳定自转轴的月球、保护性的磁场和臭氧层、活跃的板块构造……这些条件的同时满足,在可观测宇宙中凤毛麟角。 再用生物学的视角看: 从原核到真核:一次偶然的“吞噬”与共生,创造了所有复杂生命的祖先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:细胞放弃部分“自由”,抱团合作,开启分工与意识诞生的可能 从无性到有性:基因打乱重组,让进化速度指数级提升 直至智人诞生:直立行走、脑容量激增、语言出现,最终点燃文明之火 从科学的视角回看这一切,我能想到的词只有一个:奇迹。 当我们从“奇迹”回看教育 当我们意识到:教育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,不是一个空容器,更不是一个等待打磨的零件, 而是——一个承载了近40亿年生命演化、凝结了无数偶然与必然的生命奇迹。 那么,教育这件事的气质就会发生根本转变。 高度结构化、标准化、以“工具效率”为导向的教育体系,在某种程度上,是对这场生命史诗的低配使用 —— 它把一个经历了宇宙漫长锻造的生命,当成了一枚需要被精准加工的“优秀零件”。 理念与现实的拉锯: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但现实是,我非常清楚:仅有敬畏,并不能消解AI时代的不确定性; 仅有理想,也无法缓解增长叙事崩塌带来的焦虑。 在理念上,我欣赏“奇迹”;在生活中,我则真切体会着践行这种欣赏所带来的压力。 我坚持让大女儿在5岁前、在她没有自发展现出强烈兴趣之前,不上任何兴趣班。这意味着,当她的同龄人在学术、游泳、舞蹈、钢琴班里穿梭时,她的日程表上是大片的“留白”与“瞎玩”。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没有压力。当周遭充斥着“别人家孩子”的对比和“再不学就晚了”的提醒时,很难不怀疑自己:我耽误了她?我为啥坚持自己的做法? 但在实践中,看到她被强迫时的低落与抱怨,我又于心不忍。我模糊地感觉到,我在呵护一个无形却珍贵的东西。随着不断的互动与观察,我慢慢看清了它——它叫 “生命力”。…
Read more

当老师说孩子“很有潜力”时,我为什么既兴奋又迟疑?

和 Emily 从体操课出来,老师照例笑着对我说:“Emily 很有潜力,聪明又强壮,动作学得快,可以一周来训练两到三次。” 女儿四岁出头。起初我以为这是教练的“标准话术”。但当老师反复并只对我一个家长强调这点时,我既有一丝兴奋,也生出迟疑:我们口中的“潜能”,到底是什么?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,追随潜能意味着什么? 在体操老师的评价体系里,“潜能”通常意味着:能听指令、学得快、身体协调——也就是一块可被训练、可出成绩的“原材料”。这套逻辑完美契合竞技体系:效率、可测量、可产出。这让我想起查理·芒格睿智的比喻:“在你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来,整个世界都像一颗钉子。” 但当我们把孩子看作“有用的材料/钉子”时,容易忽略一个事实——孩子本身拥有内在的驱动力与偏好,这些才是长期成长的燃料。 我家真实的对照:外界“潜能” vs. 内心“燃点” 根据我的观察,Emily的确能遵循指令,但她的柔韧性很一般,也绝非一个“吃得体操的苦”的孩子。她的生命能量,显然有更热烈的投向。 四岁出头的她,对儿童版《三国演义》的热爱已近乎痴迷。那些我们眼中的复杂情节——桃园三结义、官渡之战、关羽失荆州——她反复翻阅,让我反复讲述。她不仅能理清人物关系,甚至会和姐姐扮演三国游戏,考问家人关于人物的派系,字什么,身高和兵器。这些不是为了获得表扬或奖状,而是从内心发起的、持续的热爱。 所以我开始区分两种“潜能”: 外界赋予的潜能:基于他人标准(如体操教练的评价),便于短期量化。 内在生发的潜能:孩子在无人督促的留白时间里,自发反复投入并乐在其中的事。 我更想守护的是后者——因为它更贴近孩子的生命力,也更可能在长期里发芽成一棵参天大树。 如果我们顺着老师的建议,将Emily推入更频繁、更规范的训练中,会发生什么? 短期看,我们会在那条被清晰定义的“成长曲线”上看到进步。但代价可能是:她编故事、做手工、玩家家、自由阅读的能量被大幅剥夺。她的生活将从“生命的探索”转向“任务的完成”。她会变得有成果,但不一定有生命力。 在我们家的价值序列里,孩子的生命力与身心稳态永远在第一位。所以当外界建议来临,我们要的不是立即跟进,而是先回问:这和她内心的热情一致吗? 也正是从那一刻起,我意识到:我们之所以容易被“潜能”的名义牵着走,是因为缺少一套属于自己的判断框架。 当外界不断用“机会”“天赋”“不抓可惜”推动我们向前时,如果父母心里没有一把清晰的罗盘,就很容易沿着别人的轨道走,偏离孩子真正的方向。所以,守护孩子的生命力,不是靠反对,也不是靠放任,而是靠一套“可操作的判断框架”。 我在陪伴两个孩子的过程中,慢慢沉淀出四个极其实用的动作,它们让我在各种外界声音中,稳住了属于自己的底层逻辑。 操作方法:父母能做的四个关键动作 动作一:观察——绘制孩子的潜能地图 与其让专家告诉我们孩子“适合什么”,不如先用心观察孩子在完全自由的时间里,会自然回到哪些活动。 我给自己设立了一个简单的观察清单: 在无人打断的时间里,她最常回到什么? 在哪些事情上,她会呈现心流状态? 做哪些事时,她显得格外安静、专注、喜悦? 这份“潜能地图”是基于留白时间的,而不是基于成就或外部评价,它比任何能力测试更可靠,也更贴近生命本身的方向。…
Read more

Tenant Screening

大部分房东的想法和感受都很类似——找到一个省心的租客实在是太重要了,只要租客省心,房租少收点少涨点都愿意。那什么是省心的租客?怎么在收到application的阶段就对租客进行判断呢?